4月10日至11日,2025 Renewables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在宁波圆满举行。来自全球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东海之滨,以“创新驱动、低碳未来”为核心命题,共同描绘可再生能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全球图景。
这场被业界称为“全球能源变革宁波时刻”的会议由中国化学会期刊Renewables 编辑部发起,浙江万里学院主办,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共同承办,不仅释放出低碳发展的强烈信号,更以十大前沿议题、450场深度报告为下一代能源技术锚定方向。
宁波:从港口之城到能源变革“思想码头”
作为长三角重要制造业基地,宁波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频频发力,氢能、储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会议开幕式上,宁波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倪跃忠直言:“宁波正从传统‘港口经济’向‘绿能经济’跃迁。此次会议是宁波向世界展示低碳雄心的窗口,更是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纽带。”这一观点得到数据印证:2024年宁波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甬江实验室在固态电池、制氢催化等领域已孵化出多项国际领先成果。而本次会议选址宁波,恰凸显其在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版图中“技术策源地”的战略定位。
院士天团论剑:颠覆性技术如何重塑能源格局
会议首日的大会报告,由陈忠伟院士、崔平研究员、苏东研究员联袂主持。6位中外资深专家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各自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见解。
陈立泉院士详细阐述了能源互联网对于优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与会者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能源发展蓝图。赵东元院士详细介绍了功能介孔材料的独特结构和优异性能,以及其在新能源技术中的应用前景,令在场众人耳目一新,对介孔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充满期待。张东晓院士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领域融合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展示了AI在能源预测、优化控制等方面的强大应用潜力。张久俊院士带来了关于能源储存和转化中前沿电化学电池发展的精彩分享,阐述了当前电化学电池技术在能源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孙学良院士分享了团队在攻克全固态锂硫电池关键技术难题上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为推动全固态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李春忠教授围绕绿电合成这一关乎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重要议题,深入探讨了从高效催化剂的创新创制到合成过程强化的关键技术环节。
十大主题:从实验室到产业的“破壁行动”
会议设置了10大主题论坛和1个特色论坛。本次会议,来自各大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带来了关于钠电、锂电、固态电池、超电、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的精彩学术报告,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见解。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安徽鑫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结合实际,深入剖析了超电、钠电等在失效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产业化进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阐述了所面临的技术挑战。Waters、岛津、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详细介绍了色谱质谱、XPS、原位TEM等表征手段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
青年力量:90后学者站上C位
会议特设的“_Renewables_青年论坛”成为最大亮点。来自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90后学者,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提出诸多创新性构想:介电性小分子/聚合物功能结构设计——二次电池表界面调控;新型有机液体储氢分子及高效吸收氢催化剂……会议的墙报区也热闹非凡,挤满了对这些创新成果充满兴趣的“投资人”,充分展现了这些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和潜在价值。青年论坛,成为了青年学者们展示才华、碰撞思想的舞台,也为整个学术领域注入了一股蓬勃的青春力量。
正如校长林志华在开幕式上所说,当中国“双碳”目标遇上全球能源危机,科学共同体必须跨越国界联手解题。期待未来能够在更多领域与各位专家以及企业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事业的进步。